“前面房子的第三根烟囱顶上有一只蓝矶鸫。”

“远处有一只猛禽沿着杨树林顶部丛左往右快速飞行。”…… 

棕腹大仙鹟

这个“五一”假期,我们跟着成老师在天津学习观鸟。

这次的观鸟活动属于进阶型,要求更高,每天外出时间不低于10小时,第一天更是凌晨4点就集合出发。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挑战的,但是收获也很丰富:两天的时间一共观察到了60多种鸟,包括一些稀有鸟种,如震旦鸦雀、东方白鹳、棕腹大仙鹟(天津地区没有分布,它是一只迷鸟)等。

我接触观鸟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常常在想:观鸟活动只是简单地观察、记录不同的鸟种吗?我们通过观鸟这项活动可以学习到的是什么?通过对成老师的观察和了解,我慢慢地发现:观鸟活动是一种融合自然观察、科学探索与情感体验的户外实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累积具有多层次的积极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孩子们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启蒙。

1、生物多样性认知:通过观察不同鸟类的形态、颜色、叫声和行为,孩子们能直观理解物种多样性,建立对生态系统的初步认知。

2、生态链与栖息地关联:例如盐城观鸟活动中,我们在黄海湿地博物馆看到了候鸟迁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学习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逻辑。

3、科学分类思维:尝试区分雀形目与猛禽的差异,或通过鸟类特征(喙形、足部结构)推测其食性,培养基于证据的推理能力。

红隼

第二个影响是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初体验。

1、系统性观察:使用望远镜定位目标、记录鸟类的活动节律(如清晨活跃的雀鸟),锻炼细节捕捉能力和持久注意力。

2、数据采集与分析:填写观鸟日志(时间、地点、数量),后期通过图表呈现鸟群季节变化,接触基础科研流程。

3、批判性思维:讨论“怎样减少城市中鸟撞事件的发生”等问题,学会质疑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

第三个影响是对环境意识与责任感的萌芽。如脆弱性感知:在黄海湿地博物馆目睹湿地开发导致水鸟栖息地消失的介绍,直接触发孩子们对生态保护的共情。

第四个影响是软技能的隐性培养。

1、感官敏锐度提升:在嘈杂环境中辨识特定鸣叫(如乌鸫的模仿声),训练听觉分辨力;快速捕捉飞行轨迹则增强视觉追踪能力。

2、逆境适应力:冬季观鸟需忍受低温,教会孩子调整装备与观察策略(如利用防风屏障),培养解决问题的韧性。

3、协作沟通:团队制定观鸟路线时,学习倾听他人意见、分配角色(记录员、观察员),体验项目管理雏形。

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学习,观鸟超越了单纯的兴趣活动,成为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生态伦理观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的当下,这种体验或将深远影响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撰稿人:建明】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