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小院的大小伙伴们都尽情沐浴着春光——
我们的音乐课在户外唱响,去寻找春天、去聆听春天的声音;
我们的园艺课清理落叶、除草,挖地并开始育苗;
我们的烹饪课一起动手做荠菜饼;
我们的远足去看花、看鸟,放纸鸢;
我们在春天里跑步、拔河、玩球……
我们也会在春天里开始我们新一次的“社会实践大课堂(游学)”。

小院的春天热闹欢腾,可为什么要设置那么多亲身参与的课程呢?
去年来小院上了一段时间学的HH在上烹饪课时说,小院的孩子好厉害,什么都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院的孩子在周末都能掌勺为家人做美食,ZY甚至可以在妈妈不舒服的情况下,包揽下全家人一天的餐食。
几节课下来,学会了切菜和包饺子HH也非常骄傲的跟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自己谈到为什么以前不会时,发现因为家里让参与的家务少。
园艺课后总结,轮到YY时,他说:“下午运树叶,搬树叶了。”老师问:“还有吗?”他回复:“DD补充。”——这是老师在前面向其他孩子提问时,说到的一句话。
YY当场就学会了,全班都为他的回复鼓掌。
明白环境中所有人物的关系并用言语恰当串连这种关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之前的表达很多时候都需要别人提示的YY。
亲自参与才会清楚发生的细节,真正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中,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让我想起小朋友都喜欢的《小马过河》,故事中那匹一直询问他人的小马,最终也没能顺利过河,直到妈妈告诉它要自己去尝试,它亲自过了河,才发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这次在云南参加亲茶活动,更让我对此体会更深。
多次参与小院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对于其中的基本秩序已经习以为常。
不曾想这次成人的亲茶活动,第一天随意迟到、未等齐人就用餐的现象非常普遍,才发觉小院孩子的日常界限,很多成人都并不清晰。但经过提醒,第二天大家就都能做到了。
在固定的模式下生活久了,若无人提醒我们甚至不知道有些惯常行为是不合适的。
就像是中国菜不容易做好,究其原因是原料的“适量”和火候的掌握,这个尺度无法用数字直接限定,必须根据烹饪时的具体情况在人与物与环境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道可道,非常道”,事件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会引发整体的变化,什么情况下、如何做,是对整体和个人最好的方式,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了解和践行。
这便是小院定期进行“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原因——将我们所学在社会生活中去应用和检验,之后,再将实践中所得结合到课堂中,两相呼应,最终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撰稿人:苏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