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正忙着做事,XX很兴奋跑过来说,“妈妈,我会跳绳了。你看我,看我。”

我去看时,她确实偶尔可以跳一两个,然后,自己还在嘀咕: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跳过去的。

当一切恰到好处时,忽然我们就能做到了。

可是如何才能恰好呢,这个需要不断实践、慢慢体味,然后把偶然变成必然。

我心里暗暗感叹,这个就是学习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的过程。

自从一周前和她约定每天跳50个绳后,她晨练时就会自己拿着跳绳练习,从几个月前开始比较笨拙的甩绳∽跳∽甩绳∽跳…..

中间停顿时间很长,到后来甩得快一些,再到可以把分解的动作变成一个整体。

断续的练习的几个月时间,都在为这一刻完成整套跳绳做准备。

我们小时候学自行车,学游泳,学打球都是用这个办法。

这让我想到无间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首先是“没有下水的洗脸池”,看着好像在使用时会减缓我们洗手的时间——增加了倒水的工作,但对于我们有意识的生活,并且在过程中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是多么有效的方式。

每次去洗手时,一定会记得小水流,因为水的汇聚是可视的,太快会飞溅而且盆很容易接满。

接着你需要完成清理台面,将洗手盆的水精准倒入旁边水桶里。

这些行为本身就能让人保持专注,而且过程中你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来配合完成所有的工作。

日复一日中会自然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的有意识,从而建立起自己生活的方式。

然后就是平常在走廊不能跑跳,这就提醒大家如何在公共空间考虑到自身的安全和大家的需要。

最好玩的是,新来的性急的孩子们经常会趁人不注意偷偷在走廊跑,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无论大人和孩子看到了都会提醒他重新走回出发点,用合适的速度再走一遍,有时候可能需要走几遍。

为什么要反复练习呢?

其实也是通过我们的行为提醒自己保持有意识的做事情,而当意识和行为配合默契时,我们就会在平常生活中坚持这种态度。

和前文中学会新的技能是一样的,建立新的意识需要反复的练习。

如何让一种正确的行为成为日常行为,需要有意识地不断练习。

普通人如此,那些高山仰止的人呢?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

他是史上最强偏科生,语文和历史满分,英语0分,物理只考5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他为了报效祖国,弃文从理,一天学20个小时,毕业时全校物理第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

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学文了,我要学飞机大炮,强大祖国!”

他每天早上5点就去科学馆背书,晚上10点宿舍熄灯后,还跑去厕所里看书,一直到12点才睡觉。

直到有一天,他碰到助教华罗庚一跛一跛地从科学馆走出来。

才发现华罗庚3点钟就来了背书了。

之后,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就是背。

后来又在“通”和“懂”上下功夫。

经过一年的努力,钱伟长的物理、数学、化学、英语都达到80分以上,超过了班上的很多同学,成功转系!

到了1935年本科毕业的时候,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物理系研究生。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当我们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后,就是如何打磨自己了。

这个过程需要细心、耐心和信心。

“慢 ⇄ 快”。

【撰稿人:苏丹】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