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无间光开始了第11次游学大课堂,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山西

“表里山河”的山西,东依太行,西临黄河。

而黄河流域正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五帝”尧、舜及夏朝开国君主——禹,均出生于山西。

1978年,山西临汾发现的陶寺遗址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

“一系列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可以被认为是最初的‘中国’,它提供了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国家都城遗址的范例。”

不同时期世界文明在全球各地开始发源,但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唯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对此,我时有疑惑。

这次山西行,让我从中略有所得。

北魏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对于汉文化采取的是尊重和学习的态度。

北魏从一开始就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

另外,由于受魏晋之风的熏染,道武帝在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需求方面,对中原的佛道文化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偏爱,“好黄老,颇览佛经”。

而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拓跋氏对中原已有的宗教文化采取了尊重、支持和利用的态度。

对内如此,对外来的文化又如何呢?

从云冈石窟的雕塑可观一二。

因北魏王朝对西域的开拓使其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混合了希腊、罗马、波斯以及印度的多元艺术表现技巧,极具立体感和写实性。

云冈石窟与中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浓郁。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释迦牟尼佛,是举世闻名的云冈露天大佛。大佛高13.7米,法相庄严,气宇轩昂,充满活力。

其衣衫褶皱线条明显,面相方圆、双耳垂肩、长鼻宽额、嘴唇较薄,尽现犍陀罗造像艺术特征,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16-20窟其主像皆面部方圆,深目高鼻,双肩齐挺,身着半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衣褶凸起,犍陀罗风格较为明显,同时薄衣透体,左肩披上细纹平布,又有秣菟罗风格的特征。但造像整体的高大、粗犷、健壮又受到拓跋鲜卑游牧民族审美倾向的影响,堪称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

作为云冈石窟五华洞之一的“音乐窟”,云冈石窟第12窟。其闻名于窟中可见的47件乐器雕塑。既有中国本土乐器的筝、排箫、横笛、琴,亦有西域龟兹的五弦琴、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等外来乐器,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记录。

佛塔在中国的变迁也尽现中华文明的自信包容及创造力,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文化,深谙顺其自然的真义。

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印度的佛塔是一个球形。

佛教刚传进来的时候,在中国人心目中佛也是神仙的一种,当时方士告诉汉武帝说先人好楼居,于是中国人把佛塔作为一个象征,放在楼阁最顶上,这便是中国人的智慧。

应县木塔顶上的塔刹就是印度佛塔的缩小版样。

而下面的楼阁则按照中国人自己的习惯而建,将两者完美结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无论在哪个民族管理治下,都非常注意文化文明间的交流学习、兼容并蓄,在对本土文化充分的自明、自信下,再加以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学习和创造。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既依赖于世代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坚持不懈的传承,更依赖于文明的进程中,国人对于真、善、美,无差别的坚持和学习,顺其自然的让中华文明得以长存。

【撰稿人:苏丹】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