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在课堂上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房屋交易时买家发现实际面积比房产证上标明的要大一些,据此提出了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作为卖家的伙伴很不理解,用一样的价格买到更大的房子不是有利于对方吗,为什么人家竟不满意?
初听此事,我也些疑惑。
娜娜因而打了个比方:如果你去买鞋,原本穿39码,但对方给你一双43码的,你愿意吗?大的鞋子还多出更多材料呢!
答案当然是不愿意。

这让我想到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寓言故事。
他说:“有一个人得到国王的赏赐,国王说在日落以前,你就一直跑,你跑到的地方,我都赏赐给你,作为你所拥有的土地。这个人简直得意得不得了,得到这么大的赏赐,他就鞭打着他的马一直跑、一直跑,因为他想要占有更大的土地,直到这个马跑到极限倒下去死了。他还不甘心,他就自己跑,一直跑一直跑,他一直看着地平线上的太阳,觉得唉呀它快要落下去,只要落下去之前,我跑到的地方都是我的国土,最后他倒下来。大家找到他,把它埋葬了,那个国王跟所有的人说,你知道一个人需要的土地也就是这么大而已。”
生活中,我们真正清晰自己的需要吗?
有人听说鸡蛋有营养,就每天给孩子吃几个鸡蛋,最终有孩子出现了蛋白过敏现象。
过犹不及,再好的东西也要适量。
看到孩子个子小,便给孩子补充各种维生素丸,有的还给孩子打增高针,结果孩子身体羸弱,弱不经风。
拔苗助长无法让孩子获得真正健康的生长。
做为人类,是什么让我们活力四射,是什么让我们心情愉悦,又是什么让我们满怀信任?
NN刚来无间光时,不能自己吃饭,也无法下地走路,妈妈每天贴身照顾。
从她第一天上学开始,便与妈妈达成共识,让孩子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NN学习第一次自己用勺子吃饭,开始的时候很难,孩子因为身体不适早就已经习惯所有事情由他人代劳,现在要自己动手,这种转变先带来的是孩子情绪上的反抗。
第一餐几乎没有食物入口,到第二餐,孩子发现还是需要自己动手时直接就开始发脾气了,但当她知道无论如何这种情况都不会改变时,孩子就会开始自己的尝试了。
从能吃一点点,到吃得多一点,再到自己完全自主进食,孩子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走路也是,从开始妈妈抱着一步步走,到扶着走,再到牵着走,半年后她甚至可以自己走着和我们一起去了四川广元游学。
NN在做到时扬起的生动笑脸,至今深印在我脑海。
为孩子代劳是最容易的事情,因为省事,孩子只要被动接受,表面上就一切太平。
可是这样做所带来的结果,绝对不是为人父母们想看到的——不去做事便无法建立自己的能力,进而无法为自己负责,更无法自我确信,转而对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会有诸多的要求,稍有不如意则情绪爆发,最终更加无力。
如果我们不设法打破,生活将会深陷“轮回”——所有的模式单调重复,生活日复一日远离我们想要的模样。
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放手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是帮助他建立自信的最快途径。
做每件事情都想清楚自己真正的目的,坚持做正确的事。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撰稿:苏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