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吃饭时,TT和我说:“你知道什么时候,我知道错了吗?”
“什么时候?”
“我开始跑圈的时候。”
“那开始的时候你是真的不知道错吗?”
“其实是知道,但我不想承认。”
“那为什么跑圈的时候,你承认错了呢?”
“因为跑圈对我来说,又热又难受。”
“那你觉得你错在哪里了?”
“在别人喊停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停,而不是不管别人的感受,别人其实也会不舒服。”
那一刻,惩戒的意义忽然具象化了。
惩戒从来不是目的,惩戒前我们有对不合适行为的共同约定,惩戒后有对于行为的反思——如何做对!
这一切都是为了“惩戒”的真正目的:让我们学会如何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式协助和提醒自己。
TT的发现一定会让他下次再碰到事情时,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
娜娜说: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让他一直错下去。又说,要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免错失我们的未来。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间珍贵,于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
有些孩子,当我们提醒时他不听,要求他承担时,他又说:再给我一次机会。
第一次一般都会给的(这时会再次申明约定的内容),但他依然故我;到第二次将无法再让他继续试错,因为时光易逝,不能及时制止他的不合适行为,对别人对他都不公正。
他人不该被打扰,而他本来可以更早的知道,如何做对!
没养成“自律”前,一定要帮助孩子努力去朝向。
YT妈妈反馈:
两个孩子约定好去对方家里做客,去之前妈妈和YT约定了做客的原则,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过多干预对方;不高兴时不能大喊大闹。做不到这两点,无论多晚都必须回家。
两个孩子见面很开心,开始时,YT努力遵守着和妈妈的约定。到晚上洗脚时,因为谁先洗的问题,YT开始哭闹,而且一再提醒也没有停下,妈妈按照约定把孩子带回了家。
第二次再去时,还是先做了同样的约定,这一次YT能完全遵照约定去规范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每一次都按照约定去做,有时候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却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做事情的边界感,若没有自始至终的坚持,怎么会有孩子“知止而后有定”呢!
第二次孩子能直接做到,足见其对“自律”有了自己的认识。
XX来到小院一个月,第一周的前两天睡到10点左右都会哭着找妈妈。第三天我和她约定,妈妈晚上需要开会,如果她醒来特别想找我,就去四号教室找,或者找旁边的邻居帮忙打电话,但是不要用哭闹的方式,一是会打扰其他人,二是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一说清楚,第三天晚上开始再也没有哭闹过了。
帮孩子清晰目的,让她知道为何要这样做,是到达“自律”的捷径。
最后一周,XX周三没能及时晨练。按约定自己要履约跑50圈时,开始耍赖——如何说都不肯。后来由辅导员老师看她跑,并且约定过程中不能大声喊叫,也不能跺着脚说话,后来因为中途有违反,被加了4圈。跑完后,整个人都平静了。
回来自己家后,依然延续此项约定,如果说话大喊、跺脚,提醒3次后,跑10圈提醒自己,停的速度明显快了许多,之前在家里因为不能及时停下,耽误了许多的时间。
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去约定适合他的惩戒方式,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既增长了能力,又学习到如何做对的事,一举多得。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看到了很多孩子开始养成了“自律”的习惯。
来到无间光后,MM每天会对自己一天的发生做总结,对自己每天的时间有了更加周密的安排,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做事效率有所提升,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没在家的一个月里,MF在自己的房间内张贴了一句话:午间不用手机,晚间可以使用手机查找资料,但不能超过30分钟。
我在家时,我们还因为每天用手机的长是40分钟还是30分钟,有过争执。想不到,我离开后,孩子自己就做到了。
在无间光每个人都会通过“自我惩戒”来提醒自己去做对,辅导员们如此,娜娜也如此,每个人都主动选择自己现阶段较难做到的事情,作为自己的惩戒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而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你的最大容量。
如果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不妨在自己做不到时,用行动的方式提醒自己。
当我们暂时做不到时,一定要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帮助自己,孩子如此,成人亦如此。
“自律者自由”——成就多大,取决于你对自己有“多狠”。
【撰稿:苏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