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诗中藏着日月山河,藏着历史的发生,藏着明理的方法,藏着处事的智慧,藏着花鸟鱼虫,有中华文明的传承……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诗词里有浩如烟云的日月天地、宇宙星辰;

更有关于生命存在、天地大美、情感情志……

让我们一起、通过诗词文字,来描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志!

也让我们相互学习、借鉴,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诗经》浅谈

图片来源:锁爱拍摄于小院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后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改称《诗经》。

“经”者,常也,不变也,近于“真理”之意,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此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

图片来源:锁爱拍摄于小院

《诗经》根据地域和音乐来源的不同,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60篇

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相传周朝的采诗官会在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作为天子的施政参考。

“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在师。”——《汉书》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生气盎然的春日山野间,农人们满怀着希望和憧憬,在春耕播种的忙碌中,在和风细雨的喜悦里引吭高歌。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兴之所至,不得不歌,纯粹由心而发,真切感人。

经过传唱留存的作品,再现了劳动者集体的智慧,在传唱过程中,由大家共同修整而成。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贵族文学共105篇

《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共有40篇。是宗庙祭祀之乐,庙堂文学,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诗经》是一部瑰丽的史诗,如:关于周的起源,《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同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即源于《诗经 · 大雅 · 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说明了当时母系社会的情况,而后稷为周族的祖先,据传是父系社会的第一位始祖。

《诗经》中最主要是四言,重复的叠句,反复吟唱,全篇仅用几个字的变化,精准地描述出细节的不同,读来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充满韵律、朗朗上口。

图片来源:建明拍摄于秦岭国家植物园

《诗经》中内容多样,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描写春天:《周南 ·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召南 · 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细述农事:《豳风 ·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描绘爱情:《周南 · 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描写友谊:《秦风 ·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赞美劳动:《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讥讽当权者:《魏风 ·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魏风 · 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诗经》中的“风雅”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风》来自民间,自由浪漫,直抒胸臆,难免失之随意。

《雅》代表当时的主流价值,但往往因追求雅正而失之固化。

两相契合,则在端庄中不失活泼,理性中有自然的情感流露,“发乎情,止乎礼”,从而形成了“风雅”精神。

“士可杀,不可辱”,后世所言建安风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中国文人身上的浩然正气,名士风流,无不继承于此。

形成了中国人温柔敦厚,纯真质朴的个性,再到诗书传家,让更多的家族,继世绵长,再到“泱泱大国,巍巍华夏”。

对“风雅”精神的不断复归,成为了一种“美”的信仰,使中国文明得以延绵不断,保持自己的清醒和独特,在当今的世界变局中拥有自己的态度。

不祧( tiāo )之祖:指不迁入祧庙的祖先,一般用来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或对后代有重大影响而不可废除的事物。也作“不祧之宗”。

【撰稿人:苏丹】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