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邻居一个阿姨说:“会说话的人想着说,不会说话的人抢着说”。会说话的人走的是心,不会说话的人上下嘴皮子一翻就完了。

那时,想为什么这样说呢?估计就是人太着急了。后来一直也没有把这些太往心里去思考。

逐渐长大一些,我心里会默然形成一种认识。有些人说话你是愿意听她说,不管是建议批评,或者是随意的一言一语,总让人觉得她是真诚的真实的,有道理可信服的。有些人说话你明明知道他说的没错,但听到后会心里不舒服,自然有一种排斥感,话语就听不进去,久而久之,仿佛就是有声音略过,对方话语内容压根都进不来了,无形中完全屏蔽了。

随着我带着孩子来到无间光接受教育起,和孩子相处时说的话比之前少了一些,和朋友成人间的交流也相比原来少了。我在想为何会少?一是专注自己要做的事情更多,二是说话随意的少了,抱怨催促的少了,会粗略想一想话说出去产生的影响和有效性。但是总觉得有些缺少的部分,和人互动的情感链接不够生动和直接,还会有很多固化的东西存在。


如何更加敏锐地观察环境,且通过有效地说话方式带给身边人持续促进和生长的力量,真正协助到大小伙伴的需要呢?

上周三晚上娜娜老师召开的《大家庭会议》上,讲了《说话(交往)的方式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的内容,再一次让我感受到说话的艺术和力量产生何处。

一. 态度改变,人生改变。

态度不一样时,我们的言语腔调就会不一样。

例如:

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得喔。【这题连了多遍都不会,孩子太笨了】

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喔。【这题针对孩子这个阶段太难了,不是笨,要多练习】

两句话,字相同,说话顺序不同,讲出来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带给孩子的方法完全不同。

二. 想法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想法不一样时,我们的说话方式完全不同。

例如:

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什么都做不好,孩子太没用】

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孩子是独具魅力的,无需与他人比】

也是两句话,字相同,说话逻辑不同,带给孩子的认知和人生完全不同。

娜娜说:

出现问题,和人分开。不是人出了问题,而是我们一起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问题。

面对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认真起来,孩子当即接收到,当即会产生不一样。

我想:

如果总是从孩子本身有问题看待和互动,孩子直接收进去的信息是自己有问题,会经常自责,并对自己怀疑不确信。

再加上不认真对待孩子,细节疏忽,孩子那里接收的是我们随意的模糊的信息,随着孩子长大可能需要多次的补救,多次做对才可以纠正。有些或许一辈子都深陷其中不自知。

特别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亲密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亲近的养育之人),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说话的语腔语调内容行为都在被我们的孩子全然模仿和吸收。我们的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在任何环境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

比如一个孩子:

最近我发现他有“文章开头部分写的一个特点”:他觉得平等的令他舒服的话会很感兴趣,全盘听进去,还会主动多次问,非常开放开阔;

那他觉得有对他态度不太友好的或带着对他这个人判定说教的,会听不太进去,表现为着急或调皮做一些动作,转而做其他的事情。会让他对自己本来要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失去探索欲望,有厌嫌之心。

当然这样的特点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得而知,但是必然是受自己家人、身边大伙伴和他之间的很多次互动影响而产生的。

那大人如何引导孩子在任何环境下不受其影响,持续围绕着自己的角色和目的努力向上学习和生活,有能力者还能转化引领这个环境。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去建设的。

这也让我深深地思考:

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只对事,不对人。

解决事情是一开始的初衷,通过解决事情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不是停下一个不合适的言行,而是转化事情转化人,形成积极正向的影响,去打破建立新的与世界互动的路径。

对不同大小伙伴,特别是我们身边的孩子,把每一次互动、每一句话语都认真地对待。

清晰话语出去后带给谁,是否适合互动的对象;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对方的反应是如何的,是否要根据双方的状态灵活多变,尝试调整适合且恰恰好的说话方式;真正促进互动的对象。

无效的方式立刻停止,有效的方法持续作为。

如何说话:

如何让我们的话语从自己这里出去有效且令人信服?

让我们从心出发,把自己和所在环境(人事物)融为一体,彼此保持恰恰好的速度,和环境和谐共生。

让我们在每一次的说话互动中努力践行!去成就自己,生长他人,宽阔我们的世界。世界必将因我们的行动而愈发美好!

就像

阳光洒过,每一片叶子都恰恰好被照耀,向光生长!

愿我们

每个人都成为一束光,以纯粹之心,行说话之艺术,照亮世界!

【撰稿人:燕锁爱】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