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你不同意我把我们家的钥匙带到学校的话,我就不喜欢你了。

听到这句话你会如何回应呢?

我会脱口答“你不喜欢我,也不能带和上学无关的用品到小院。上学期间不能带任何和学习无关的物品”然后会询问CC他是否真的带了钥匙,若是真的将钥匙收到四号教室暂为保管,放学后请他带回。

这已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反应和互动模式。

而Nana 是这样回答的——

Nana:你不喜欢我,也不能将和上学无关的物品带到学校,我们又不去你家开门,带你家的钥匙做什么呀?

不是因为你这样,是所有人的行为都不可以这样,其他人如果有这样的行为,我也不会给他做朋友。我也不想被你喜欢了,被你喜欢,我太辛苦了。你再喜欢我,我也不要你喜欢了,哪能因为别人拒绝你,和你意见不一致,就随便说“我不喜欢”你的话来威胁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经常用这样的方式,不高兴了就掐你一下,不高兴了就过来怼你,你愿意跟他做朋友吗?

CC:不愿意

Nana 和孩子的对话中:

一是告诉孩子带了钥匙,违反了我们的上学约定,我们也用不上;

二是告诉孩子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做不可以,任何人这样做都不可以;

三是我们的喜欢不能因为意见不同就随口而出,这样的“喜欢”朋友会辛苦;

最重要的是在言谈中规范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你的朋友这样对待你,你是怎样的?

同时,围观的伙伴听到这样的对话也会反思自己的言行。

当时,是发生在餐厅的早餐时间,CC邻座的小伙伴说,那不是朋友了就是敌友了。我们听完会微微一笑,只当作是好玩的小朋友玩笑话,任之过去。

NaNa 直接走到小朋友的那个餐桌开心而认真的说“不是朋友的关系,也不会是敌友呢”

“那会是什么呢”?小朋友睁大眼睛好奇的等待着

“是老师,我还是CC 的老师,他遇到任何问题还可以来问我,找我。我只是不再想做他的朋友了”

CC反而很安静,孩子们也都很有秩序。餐厅里宁静而祥和。

我再一次的陷入了思考

发现我们多数人在处理孩子的事件中会着急处理事情,过于看重事儿而被事件带走,却忽略了处理这件事的本身目的,我在想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互动,我们真的能实现我们的目的——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互动方式,真正地和人互动吗?

答案显而易见的让人震惊,不能。

师者,人之模范也。孩子在和我们互动中借鉴着我们的言行。我们看重的是什么,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我们过于关注这件事,孩子会紧张,也会因为想吸引我们的关注,故意做同样的行为。如果我们更看重背后的行为,如Nana一样引发孩子思考,让孩子发现自己行为对朋友的影响,进而规范和修正自己的言行。孩子自己的内心则将是健康的,秩序的。孩子们的关系则是主动的,纯真的,温暖的,友善的。

尽管我们不能时时、事事都做到Nana 般,但我们可以“慢”下来,在自己意识到时,努力借鉴并朝向。在朝向的过程中用我们自身生活和学习做事的态度影响我们的孩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撰写人:巧艳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