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北京的课堂,接着写家规态度篇——做所有的事情都是为自己做之二——所有的原则都是在事物的属性的基础上建立的——关系

只要是长辈说话,不管对错就得听着,不得顶撞。认为不对可以直接说出,但一定不是顶撞的方式。

初看这句话有点近乎严苛,确实如此。没有用过多的言语解释这句话。

这句话有不少人在课堂上听到过,最初提到还是课下伙伴们聊天,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行为上不是很规矩,对老人包括对长辈和自己的妈妈,并同时问出“老师,如果你们家孩子不高兴时用脚踢向老人家,你怎么处理?!“我清楚地记得我一半认真一半严肃的回复,”那不可能发生在我们家里,也不会发生在我们家。连顶撞都不可能,更别说上手了!“伙伴说那怎么这样的确定,我轻声地笑着告诉了他们这条家规,一直到现在成同学从未对长辈声音大过或者言语上有粗鲁过。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自己本身是妈妈的伙伴,听完这句话抬起头来的表情我现在还记得,她像是自言自语又在对我说:”“是啊,我对我儿子那么好,他还打我?!”“你对他没有那么好,他就可以打你了吗?”我的话音还未落干净,那个妈妈眼泪一下子就顺着脸淌出来了。其实我的声音不大。

一次课堂上一伙伴问出他们家也有这条家规,可是还在现在才刚上小学,就会经常的不开心,尤其是在遇到和长辈之间有冲突时。我让她在课堂上重复一遍他们家的家规,并且是如何告诉孩子的细节也讲出来。她说“不要顶撞长辈,一是你顶撞别人,人家会不高兴不喜欢你:二是你顶撞别人,你的建议就是对的,别人也不容易接受。”

“那难怪孩子会委屈,会不高兴,你家规那一句话听起来是OK的,但后面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点是和我不一样的。你的第一句话出来的关系就是不对等的,孩子做事情不是做给别人,这句话直接导致的是孩子在关系里会主动的讨好,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委屈,第二句话依然是偏离的。我们在关系里任何时候都是对等的,不是因为我们是对的就可以失去了对别人的个体尊重,第二句话长期下来孩子不仅是不开心,甚至会对自己不忠实,不对别人任性就会对自己任性。”

我们家的家规只有这句话,“只要长辈说话就得听着,即使长辈说的是错的也得听着,他们讲完后你可以说你的看法,但一定不是直接顶撞”。我们这句话没有解释,就是这样。这句话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的,作为人本身和别人说话就不得顶撞,更何况是老人和长辈呢。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作为人就是如此做。这样孩子是没有冲突,何须迎合和娇作,只需心坦在人间。

这句话得益的不仅仅是和长辈的关系里,而且是在孩子所有的关系里都很心大,孩子自然就少了焦躁之气,也没有骄卑之心,当然也就像在态度里面一样,我们也要言传身教在生活里践行出来。

成同学在4岁半之前坐公交车没有一个人占过座位,要么就是和我们挤一个座位,或者直接坐在我们腿上,他曾经问过为何他不能单独坐座位,我当时只是简单的回复“你没有到买票的年龄,不能占座位”。成同学过了4岁之后我们又给了另外一条,在公交车上或者在地铁上见到比你小的小朋友,要让座,见到年龄大的需要帮忙的也要让座。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做人的原则比较简单,给他做人的原则也没有条件和背景。孩子就直接接收吧。而我一直到现在坐公交车,老幼病残专座即使空着也不会去坐。在假期里成同学和5岁以下的孩子相处,也没有看到有一丝的不耐烦或者嫌弃之表情,我想和这个态度有关系。

态度一里面提到,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单独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和身边的环境相互依存和关联。我们自己的决定都是基于自己的基础上做的,和环境无关,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因素变化,我们就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原则和人的根本。

小的时候我们做为家长领着孩子过马路时,我们会背书一样的说:”红灯停,绿灯行“,念着念着我们看到红灯时没有车,只因赶时间我们就拉着孩子过去了,念着念着看看大早上的前后左右没有车没有人,我们又拉着孩子过去了,念着念着看别人闯红灯了,我们同样拉着孩子跟着过去了。看着你只是因为环境的关系闯了红灯这些小事,但这不是小事,你传递给孩子的是我们可以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更改和无视原则和法则。看别人闯红灯我们也跟着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可不仅仅是别人做错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跟着错下去,还有我们会因为环境的变化或者个人感受舒服与否,个人的好恶而明知道对的事情也不去做。那孩子得到的不是环境可以促就我们,或者历练我们。而是环境大于人,那怎会有我们自己的探索,自己的尝试,自己的力量出来呢?!

有伙伴说她后来从不去厨房,只是因为她每次把东西放好后,后来就又找不到,她找到放回来又被放回去,如此两次为避免冲突她就从此不进厨房。问老师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会怎样做,我说这些事情在我这儿简单的多,我对这些只是多花时间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压根不会去较真或者在意,我可能直接就会问“妈,什么东西放哪里了”就这样而已,再加上比较忙的情况下,无非让老人帮忙找一下或者取一下,后面的这个附加条件也是在她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伙伴还说,那折腾的次数多了呢,我认真的看了她一眼回复:“对于我们来说,每次只是多花两分钟的时间去从老人习惯放的位置取放,这个冲突压根儿就不会发生,整个事情都会顺畅,这两分钟多吗?”她说那为啥要自己迁就老人呢,她要的是公平,我这次是真的郑重了:“好,你要的是公平是吗?那我再回复你一个公平的,公平的来讲,谁下厨房次数多,厨房用品就按照谁的习惯摆放。老人周一到周五都下厨,而你只有周末下厨房,还是偶尔,那你说该按照谁的习惯来摆放?!”

她显然从未有过被如此回复,嘟哝着,又接着往下扯其它的类似的。我看了她一眼:“你非要知道我怎么做,在我这儿就只到第一步,并且也不会重复和冲突,我就每次取放。真正的原则是建立在事物属性的基础上,公平是对事情不对人,因为个人的喜好与否在事情里做根本依据的,那本身就是不OK的”。后来她说,她站在那看着明知道该怎样做,可是她个人以前不舒服的情绪就会起来,她就不做。我定定的说了一句:“你把个人的感受看得比做正确的事情还重要,那就偏离了事情。”

个人的感受置放的位置高于了关系,关系自然就高低有分,冲突来了!在生活里的家庭原则都是在事物属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个人的需要和喜好做出的,那自然就没有了冲突。

什么是生活呢,生活是由日子形成的,什么组成了日子呢?一件事情连着一件事情,事情连成了日子。生活的实质是关系,关系在事件里呈现。我们一出生就已在关系里,和家庭的关系,个人的关系,社会的关系,自然的关系,和宇宙的关系,当然和自己的关系亦在和个人的关系里。

我们谈论自由,那什么是自由呢,很多人认为那就是自己受到的束缚越少,条框越少也就越自由。但忽略了一个字“受”,把自己和周围的关系撤掉,撤掉条框,原则就认为自己自由了,自在了。那是偏颇了。自己一个人依然上窜下跳的,躲在深山老林里也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埋怨事不逢时,这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任何的事件里,任何的境遇下,任意的境况里都不会为其所累。

亲爱的小孩

你可曾看过只有单独一个的存在

小草紧紧的抱住大地

鱼儿畅游在水里

白云环抱着天空

亲爱的小孩

你可曾看到黑夜中的荧光

照亮的不仅仅是自己眼前的路

温暖的是黑暗下所有的力量

那点点的光亮升起的是希望

你可曾看到暴雨中的鸟儿振翅飞翔

它闪过雨的间隙

风的追逐

冲向天际

那是唯一的方向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