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很多故事,有的故事讲的是别人,有的故事是自己,参与的事情走过之后就成了故事,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意义的,即使在发生时我们未必很清楚它的意义所在,甚至是发生过若干时间之后它的意义才显露出来….

态度篇——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成同学一出生,我们就有了家规,与其说是家规,不如说是教养的一些态度更直接些.

那什么是态度呢,就是心里直接发出的,个人主观的长期的稳定的对人,事物,环境形成的趋向。任意的一个行为,动作,话语、事件都可以看到蕴含的态度。

先端正的就是作为独立的人的态度——做所有的事情都是为自己,所有的决定和选择都是来自自己本身。

我一直认为人无法单一的存在,但一定要独立,这个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意识和思想上的独立,不依附和受限环境的人,这个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这点非常的重要,不仅是关系到教养孩子,包括对我们自己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家长会认为我们已经给孩子很宽松的环境,尽量的不用自己的意识去影响孩子,但这个态度我们是否正式的给孩子讲过,并且生活当中贯彻下来是这个态度能否直接内化到孩子心里去的关键点

上次课间和伙伴闲聊的时候,说到他们家的孩子性格内敛,敏感,真正的创造力还没有得到舒展,伙伴本身也是做教育的人,自己在教育领域里也是一直踏实践行的人。很自然的就在这个话题上放开说到:“老师,我并没有用自己的要求去影响孩子,我对孩子平时的要求很少的,一直对他比较宽松”,我认真的听完她的说法,回复她,对孩子来说我们对他要求很少,或者不做要求,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很放松,这两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许我们本身并没有特意的去用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去主观的影响孩子,可我们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会直接的从环境里借鉴和模仿我们的任意行为。你在生活中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那孩子也会自然的无意识的延续一部分,孩子自然地无意识的已经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我们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地在孩子出生后,作为父母和孩子是怎样的一个关系,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上过“这堂课”,是什么样的课呢,我们和孩子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在孩子出生后,首先我们父母自己就得明白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单纯的从个体上来讲,其实和其他人的关系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成同学出生后我和他的交流并没有特意的使用儿语,在他两岁前我就已经很清晰地给他讲清楚,我们作为父母和他的关系,“我和爸爸决定要一个孩子,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孩子,这样的决定我们很开心,我们也很开心有这样的决定,那妈妈现在想说的是,我们要你,是我们需要,你并不需要因为我们的需要,给予你了生命,你就需要做什么。将来即使你选择做个流浪画家,爸爸妈妈都没有意见,都会支持。你无须因为我们是你的”父母“而影响你的决定和选择,爸爸妈妈现在做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管是工作还是生下你,都是我们自己的决定。”这是当时的原话。看着这些话好像我们平时也会无意识的想到,或许也会这样对待孩子的,可大多数人并没有在孩子出生后,真正地去和孩子交流过,这不只是作为闲谈和暂时的观点,这是作为一个生命,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清晰的。在他接下来幼儿园一直到现在,这个作为人,他需自己为自己做出努力和选择的态度一直在生活里随着他。

成2岁零1天被送去上幼儿园,只有第一天送去的路上哭闹了一会儿,我也是在此态度上告诉他的真相:“儿子,哭真的没有用,今天去幼儿园是肯定要去的,以后你还要上学。这是因为你想要和爸爸妈妈一样,可以有自己的电脑用,有自己的工作,那我们就需要去幼儿园,去学校。爸爸妈妈会陪着你这个过程,但我无法替代。“不要认为孩子听不懂,孩子的能力是让我们惊撼的。简单直接的告诉孩子现在要做的事情还会让问题解决的更迅速些。

成同学一直很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我想也是源于此态度。他上小学后一直到现在,很多老师和同伴都很确定他独立的能力,今天他们年级去开学前的2天1晚的适应性训练,埋锅做饭,夜宿帐篷、团队活动、涉水穿越等。今年整个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与承办方协作,而他是整个活动的总指挥,从活动策划,组织流程,活动游戏到细则等全部是他们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他小学的时候很多活动安排计划组织,整个过程都是他主导的。9月份开学是初三,他这个能力在小学四年级以后开始逐步地显露出来,不要以为只是有这个“说讲“的过程就可以了,不是的,在生活的细节里才是我们教育的显现和实践,贯穿点滴。

(上图为今天成同学他们的活动现场图片)

对了,上小学的时候我就不给成检查作业。在做出这个决定的当天我也一样的

告知给他清楚,“儿子,你上学是给自己上的,这是你这个阶段的工作,妈妈不会给你检查作业的,我只负责签字,你想要在老师看到的时候拿到高分,要不就是你一遍正确,或者自己检查,要不就是送到老师那里让老师给你做批改,怎样做由你自己决定。另外,作业有需要我帮忙的,放到最后来找我说即可。“就这样一路下来。生活中这样的小细节很多。再回头看这里面已经包含了自己要为自己负责,当他开始自己去做这个决定时,自己的力量已在里面。所以这几句话不仅是告知,而问题的路径也在里面,还有遇到问题,自己做不到时想找人帮忙的话可以怎样做也告知了。那孩子(其他人)就会很清晰的知道,我们的决定不是无意识的行为,也不是盲目的行为。同时也让孩子(其他人)确定自己要做的可以做的。这样孩子(其他人)也更容易安定。

这个态度对成人来说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做到的话,那个自己也就在了,也就不会怨天尤人,牵强其他人,依赖环境;自然就勇于担当,为自己努力。当我们自己清晰清醒的存在了,自然的就关联和影响到周边的存在,无需特意和用力。

回到这个态度在生活里的践行上来,真正的言传身教,这里面也已包含,只是言传没有身教,就如白驹瞬息闪过,只是听说过而已,并不能落地生根;只是身体力行(身教)没有言传,会像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造成只是盲目的模仿,而谬之千里。

我们看到龙应台的《目送》这篇文章和这本书里的文章,我们感叹着传颂着,我们有无思考除了欣赏之外的东西,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段关系呢,和其他人呢,和其他的生命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呢?

孩子啊

你可看到暴雨中舒展的旗帜?

雨滴可穿石

却无法让一颗小脑袋收紧或者低下

你可听到狂风咆哮?

他可以席卷一棵大树连根拔起

却无法撼动紧贴大地和大地连在一体的一簇簇小草

孩子

你可看到巨浪中的浮木

总是颠在浪尖之上

无论浪有多高

无论世间的长河有多长

它也长不过人的脚步

任那时间的长河再宽大

他也阔不过我们的心

让自己的身随着自己的心

去吧

去翻阅宇宙万物这本具书

让他成为你的一部分

前行吧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