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歌。
一直以来,我所了解的花木兰的故事都是在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柔然族的入侵,木兰代替父亲参军打仗,最终凯旋归来的事迹。
直到我们这次商丘社会实践大课堂去到了据说是花木兰的故乡——商丘虞城县,我听到了另一个版本:木兰原名叫魏木兰,是在隋朝时抵抗突厥入侵所参的军,最终死于当朝皇帝的迫害。

在虞城木兰祠,讲解员信誓旦旦地说:“我们这里有一块元代的石碑为证,证明木兰的真正故乡是在我们虞城。”
听到这里,我不禁在想:仅仅依据一块元代的石碑就能证明这个版本的木兰的真实性吗?元朝距离隋朝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怎么就能断定这石碑上写的是真实的?
历史究竟是什么?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而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希望通过分析、借鉴它,从而修正我们的一些“不恰当行为”。
木兰的真实故事究竟是发生在南北朝还是隋朝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重要吗?答案当然是不重要。
其实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木兰身上的善良、孝顺、淡泊名利、坚强不屈、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这与我们平时教育孩子是一样的,形式是什么并不重要,真正的内核、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需要去深挖的。在这次的商丘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司娜老师持续地引领孩子们在行进、参观、用餐、作息这四大秩序上做到更多的细节之处,并且巧妙地调动起家长的积极参与。使大家都体验到孩子们瞬间长大的过程。
在无间光,方法永远是丰富多变的,不变的是我们希望每一个生命都独立鲜活起来;
有方式有力量的去探索生活和学习的过程;
继而成为乐享生活有能力解决生活中任何问题的社会人。
【撰稿人:建明】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