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院的美术课程里,司娜老师讲到:

我们对于作品并不陌生,常见的有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影视作品、手工作品等。

但什么是作品?如何才能成为作品?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和探究。

要成为作品,首先创作者要有创作作品的清晰目的;其次作品还要具备社会属性,在公开传播和交流中起到促进他人和社会的意义。

因此,作品不仅仅是作品,还藏着创作者的心胸和世界,包含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司娜老师的课程,常常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种认识世界的本质方式,不仅指导着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促进我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的系列手工活动中,作为小院的手工课老师,我围绕着“人”本身,根植于“作品”的目的和社会性,开始了不同以往的课程设置。

课程一:(情感铺垫)

老师讲述了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和目的,通过图片对比不同儿童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现状,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养成互相关爱、携手共进的意识。

孩子们很受触动,纷纷在《心愿卡》上写下了自己的认识:

我希望有棵许愿树,就可以实现你想要的愿望。

希望儿童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六一快乐!

我希望这个世界是和平的,没有战争。我希望这个世界是干净的。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像鸟儿一样,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飞向希望的远方,飞向自己想要的世界,实现美好的梦想。

我们终将上岸,阳光万里!

课程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清晰作品制作的目的:利用现有的材料,我们用心地设计和制作,表达出美好的意涵,带给大家希望和力量。

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作品在六一义卖活动,所得会全部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儿童。

设计与制作过程:

一、老师通过不同作品的设计展示,让孩子们开阔视野,清晰作品设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主题?如何取一个有意思、贴切作品的名字?如何通过创作,赋予作品背后的意涵?

二、老师通过同一主题内容,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材料,会有不同的效果呈现,让孩子们在现有材料和技艺中,选择最合适的设计与制作方案。

三、义卖过程中,如何按实际作品来“定价”?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和践行“关爱儿童、携手同行”的六一精神。

教育是生命自我学习和践行生活的过程,是清醒地活着的过程。

“手工课不仅仅是手工课”,它同样包含了教育的本质和全部过程,通过每一堂课的设计,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建立正确认识世界的路径,最终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愿我们都能清醒地活着,

做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撰稿人:陈秀珍】


admin

无间光

无间光社区管理员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